宋钦宗是一个意志薄弱、优柔寡断之人。大敌当前,他毫无信心;大敌退后,他又觉得大丢面子,在群臣面前失去尊严。皇帝当然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,便把丧权辱国条约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投降派,于是李邦彦等投降派分子被免职,而李纲则入枢密院。这意味着皇帝的钟摆又摆向主战方了。
正好在这个时候,发生了一件事。
当初金兵分东、西两路进攻宋朝,东路军统帅宗望兵临开封城下,迫使宋朝割地赔款请和,可是西路军统帅宗翰却在太原城下遭遇宋军的顽强阻击,久战无功。本来宋朝方面已经答应把太原割让给金国,只是尚未完成交割。宗翰听说宗望捞到那么多好处,心理不平衡,遂也派人使宋,索取战争赔偿。宗翰的无理要求,遭到大宋方面的断然拒绝。要是就这么空手而归,那么风光岂不都让宗望独占了么?宗翰索性出兵,越过太原,攻打隆德府,进逼泽州。
这件事,正好给了宋钦宗一个毁约的借口。
既然金人不遵守和平协约,擅自出兵进攻大宋,那么宋朝一方也不必守约,太原、中山、河间三镇,不再割让给金国,三镇军民,应当誓死固守。宋钦宗与宗望所达成的城下之盟,一年数百万两白银的岁币及三镇之地,就这样一笔勾销了。
我们得思考一个问题,在对外政策上,宋钦宗为何如此轻率呢?他一会儿主战,一会儿主和,刚签订完盟约,马上又要撕毁,变化之快,令人瞠目结舌。说实话,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愿意蒙羞,他之所以没有自信,在于大宋王朝积弱太久,特别在对外战争上乏善可言,心里着实没有底气。那么积弱的原因在哪呢?宋钦宗认为是奸臣当道,特别徽宗时代,蔡京、童贯等人把持朝政,搞得乌烟瘴气,民怨甚大。在开封解围后,宋钦宗获得了喘息之机,他认为只要铲除奸臣,重整朝纲,大宋帝国自然有实力与金国对峙。
在之后的几个月里,朝廷发起了大规模的除奸行动。
最恶名昭著的奸臣有六人,分别是:蔡京、梁师成、李彦、朱勔、王黼、童贯。王黼最早遭到清算,他被宋钦宗流放后,赐死于途中。紧接着,李彦被赐死,朱勔被流放,梁师成被贬官后赐死。政坛不倒翁蔡京也未能幸免,被流放儋州,途中死于潭州。与蔡京同样曾经权倾朝野的童贯命运更惨,他被宋钦宗下令诛杀。
在宋钦宗上台后短短几个月内,徽宗一朝的奸臣们悉数被铲除,这固然是大快人心。可是这些奸臣玩弄权术这么久,早把国家整得国将不国了,想要恢复元气,还需时间。在撕毁与金国签定的条约后,金国却不留给大宋帝国一丁点儿时间了。
完颜宗望从开封城下满载而归后,满心欢喜地准备接收宋朝所割让的中山、河间两镇。岂料宋钦宗突然反悔,中山、河间两镇军民响应朝廷号召,坚守不降。宗望勃然大怒,遂发兵攻打中山、河间。此时宋钦宗又派大将种师中率军增援两镇,宗望既攻不下两镇,又受到宋援军的威胁,不敢恋战,便引兵北去。
此时,宋钦宗对局势做了错误的估计。他认为在前一阶段的战争中,大宋军队之所以丢盔弃甲、溃不成军,乃是因为金兵不宣而战。如今大宋保住了太原、中山、河间三镇,精锐部队开赴前线,首都开封城的危局不再,总算站稳了脚跟,就算金兵再度发起进攻,顶多也就是边界线上的交锋罢了。
然而金国既然有消灭辽国的实力,其军事力量绝不是吹出来的。
既然宗望在接收中山、河间两镇中受挫,金国便把争夺的焦点集中于太原。
在此之前,太原军民已经受住金兵的多次进攻。为了守住太原,宋钦宗命姚古、种师中会师后,率兵前往救援。在宋军高级将领中,种师中以老成持重见长,在当时被誉为名将。当种帅中的援军抵达寿阳时,遭到金兵的袭击。种师中与金兵交锋五次,胜了三次。由于姚古的援军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抵达战场,导致种帅中陷入金兵的重围之中,最终力战而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