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是曰:)语曰:“巧诈不如拙诚。”
(非曰:)晋惠帝为太子,和峤谏武帝曰:“季世多伪,而太子尚信,非四海之主,忧不了陛下家事。”武帝不从,后惠帝果败。
(正论:)古语说:“做人乖巧圆滑不如笨拙诚实。”
(反论:)晋惠帝当太子时,大臣和峤进谏晋武帝说:“现在世道险恶,而太子过于讲信义。这就不具备君王的素质,恐怕将来无法应付险恶的局势,继承不了陛下的基业。”晋武帝不听,后来晋惠帝果然失败。
诚实与圆滑都是为人处世的方法,其关键之处就是对什么样的人就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应付,或是以诚相待,或是机智处之。如面对的是奸佞小人,以诚相待必会深受其害;如面对的是忠信之人,以圆滑对待,必会失去人心。
口才要好 做事要实
(是曰:)《左传》曰:“孔子叹子产曰:‘言以足志,文以足言,不言谁知其志?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晋为伯,郑入陈,非文辞而不为功。慎辞也哉!’”《论语》曰:“诵诗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;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,虽多,亦奚以为?”
(非曰:)汉文帝登虎圈,美啬夫口辩,拜为上林令。张释之前曰:“陛下以绛侯周勃,何如人也?”上曰:“长者。”又问曰:“东阳侯张相如,何如人也?”上复曰:“长者。”释之曰:“此两人言事,曾不能出口,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?且秦以任刀笔之吏,争以亟疾苛察相高。然其弊,徒文具耳,亡恻隐之实,以故不闻其过,陵迟至于二世,天下土崩。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,臣恐天下随风而靡,争口辩,无其实。且下之化上,疾于影响,举错之间,不可不审。”帝乃止。
(正论:)《左传》中说:“孔子称赞子产说:“言语能充分表达思想,文辞能充分表述想法。话都说不好,谁又会知晓他的思想呢?说话没有文采,就不会产生大的影响。晋国能成为霸主,使郑国主动到晋国议事,如没有子产的能言善辩,是不可能的。如何讲好话,可要认真对待啊。”《论语》中说:“熟读《诗经》三百篇,让他主持政事,不能胜任;派他出使诸国,又不能以诗句去答对,读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?”
(反论:)汉文帝到上林苑去看虎,对管理虎的人的口才很赏识,想拜他为上林苑的长官,张释之说:“陛下认为周勃这人如何?”文帝说:“他是位长者。”又问:“东阳侯张相如怎么样?”文帝又说:“他也是位长者。”张释之说:“这两位长者经常张口结舌,哪像这位一样能说会道呢?陛下知道,秦朝所用的刀笔小吏,争相比赛看谁对人更苛刻,他们的通病就是空有口头文章而没有真才实能。所以国君就难以听到自己的过失。这种风气延续到了秦二世,才使国家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现在陛下因这个管理虎圈的小吏口齿伶俐就破格提拔,恐怕天下会从此追随这种风气,只知争口舌之能,而缺少实际行动。况且上行下效,下边很快受到影响,比阳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还快。陛下这样做,不可不慎重啊!”于是文帝打消了念头。
只会夸夸其谈,没有真才实学,就不能委以重任。赵王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,结果长平惨败,四十万大军覆灭。如果有真实才能,言语上表达不出来,但能落到实处,这样的人还可以利用;如果言行统一,既有口才,又有实才,这样的人便可大胆地去重用。
形式不一 本质相同
(是曰:)太史公曰:“《春秋》推见至隐,《易》本隐以之显,《大雅》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,《小雅》讥小己之得失,其流及上。所言虽殊,其合德一也。相如虽虚辞滥说,然其要归,引之节俭,此与诗之讽谏何异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