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通事舍人得赦宣读:通事舍人,即门通事舍人,官名,属东、西上门。东、西上门掌朝会宴幸、供奉赞相礼仪之事,门使和副使承旨禀命,通事舍人传宣赞谒,祗候分佐舍人。宋代以内诸司及三班使臣充门祗候,从中选试通识文字、善能宣赞、熟于祗应者迁门通事舍人,都称“职”。徽宗政和六年(1116)改称“宣赞舍人”。北宋君主非常看重东、西上门,其职不以恩泽授人,司马光曾说“此祖宗以蓄养贤才,在文臣为馆职”。徽宗时门官权力扩大,大观元年(1107)诏门依殿中省例,不隶台察。门通事舍人,熙宁年间(1068—1077)只有十三人,到了徽宗朝,此职成为权宦鬻卖生财之道,“富商豪子往往得之”,靖康元年(1126)已增至一百零八人(《宋史·职官志六》)。据宋人蔡絛《铁围山丛谈》,“门宣赦书白麻,旧制则皆为吟哦之声。政和间诏除去,但直道,勿吟焉,至今遵用之”,也就是《宋史·职官志六》所说“政和六年,诏宣赞播告,直诵其辞”,孟元老记录的正是改版过的“宣读”方式。
到开封府、大理寺排列罪人在楼前:开封府,此指开封府尹,负责京城的民政、狱讼、捕除寇盗。《宋史·职官志六》介绍开封府:“掌尹正畿甸之事,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。中都之狱讼,皆受而听焉,小事则专决,大事则禀奏。若承旨已断者,刑部、御史台无辄纠察。屏除寇盗,有奸伏,则戒所隶官捕治。”开封府“典司毂下”,太宗、真宗即位之前,都曾任开封府尹,因而此后知府者必带“权”字。徽宗崇宁三年(1104),蔡京奏请罢权知府,置开封牧,以皇子领任;置开封尹,以文臣充任,不仅“以潜邸之号处臣下”,而且提高了开封府的地位,增置府员,又将府治移至尚书省旧址。大理寺:宋代中央最高审判机构,不同时期职能、人员配置变化较大。北宋初期,大理寺为慎刑机构,只负责依法断决地方上奏的狱案,并不开庭审判;长官不设专职,而以朝官兼任。神宗元丰改制后,大理寺置大理卿、少卿、推丞、断丞、评事、主簿等官职,负责详断各地奏报的疑难案件,送审刑院复审后,同署上报,同时也兼有多项与法律相关的职责,包括修改、编定法令,组织法律考试,管理监狱(元丰改制后属本职)等。京师囚徒是大赦仪式中必不可少的角色,据《政和五礼新仪》《宋史·礼志二十》等,南郊大礼之前,刑部、大理寺、开封府要进行“录囚”工作,对在押犯的情况进行审录并决定可否原宥,清理出名单;至郊祀日,皇帝车驾至南郊,几个部门将名单中的囚犯押至皇帝仪仗后面等候。宣德楼前开始立金鸡竿时,大晟府击鼓,每击鼓投一杖,金鸡竿立好之时,囚犯已全部聚集到楼下,鼓声停止。
有绯缝黄布衫:红布衫上缝有黄红色的布,犹今之镶拼色。
⑨狱吏皆簪花鲜洁:两宋时期簪花之风大盛,不仅成为遍及朝野的风尚,而且成为一种礼仪。金鸡大赦是皇帝“法阳春而施德泽”,仪式中狱卒簪花,除了烘托典礼气氛,亦应有象征意义,南宋人武衍描写皇帝祭祀礼毕场景的《恭谢庆成诗》说得非常明白:“礼成列圣宴群工,浩荡春风到竹宫。传旨簪花俄似锦,信知天子是天公。”鲜洁,洁净无瑕。
⑩疏:松开,解除。枷:古时加在犯人颈上的木制刑具。